北京治理共享单车的加减法-焦点资讯
【资料图】
来源:北京商报
“2021年6月之前还存在违规投放、超额投放等情况,”美团单车政府事务经理赵爱虎对于北京互联网租赁自行车(以下简称“共享单车”)营商环境的变化印象深刻,“截至目前,行业整体合规车辆投放比例已经提升到了98%。”
作为共享经济下的产物,共享单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,在诞生初期也带来运营企业无序竞争、车辆超量投放、乱停乱放等困扰。
互联网经济领跑全国的北京,探索构建行业监管政策体系,推行共享单车企业承诺制,实行“信用+风险”分级监管,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停放秩序,有针对性地解决共享单车行业问题,实现运营企业和用户共赢,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了低碳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准入+退出规范行业
发展之初,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准入和退出问题。北京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副处长赵寒露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,当时,企业为占领市场大量投放车辆,在京运营企业一度达到16家、投放超235万辆车辆。
“事实上,北京的城市空间承载不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共享单车,市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这么大,过度投放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治理和环境问题。同时,对企业来说,盲目的抢占市场导致大量车辆长期闲置,成本过高、难以盈利,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。”赵寒露直言。
为此,北京逐渐构建起行业监管政策体系,针对性解决共享单车行业问题。2018年出台的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中便纳入了共享单车行业监管的相关内容。随后,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》《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导则》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“电子围栏”建设试点技术应用指导意见》等文件相继出台,《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用评价标准》也于2022年印发,用以规范行业企业经营行为,并推动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规范车辆停放秩序。
清晰完善的监管标准之下,行业规范化发展模式逐步确立。目前,在北京运营的共享单车企业数量由高峰时期的16家减少为3家,纠纠、潮牌、智享等13家已退出市场,美团、哈啰、滴滴青桔3个品牌坚持至今并稳定发展。同时,共享单车运营区域也由原来的五环内逐渐扩大至全市所有行政区,形成了“1+N”的服务格局。
从数量上看,截至2022年9月底,北京市范围内报备的运营车辆约100万辆,其中,中心城区旺季规模上限为80万辆,全市车辆数量仅为峰值时期的43%,但车辆使用效率却翻了两番。
尽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但政策完善行动并未终止。“目前我们正在编制行业健康发展相关文件,为现有运营企业及未来新增运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提供全链条、多方位、一体化的业务指导,不断提升服务型监管水平。”赵寒露表示。
上线新型监管
行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体系。为此,北京正在探索完善覆盖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链条的综合监管措施。
其中,事前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或企业法人(代表)依法做出合规承诺并签署承诺书,建立信用档案,以企业自主承诺、政府公示的形式确定车辆投放规模。
在事中,北京则实施“信用+风险”和“科技+共治”新型监管。在“信用+风险”上,由市、区、街道同步对运营企业按月进行服务质量考核、风险评估,按年进行信用评价,并根据不同级别实施分级分类、差异化监管。
对于共享单车企业而言,这样的监管措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。“美团单车从最开始就一直在这一监管体制内,这一监管体制能客观反映出企业服务质量的排名。”赵爱虎表示,“这样,我们就可以清楚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优化方向,有明确的优化目标,可以更好地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获得用户认可,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。”
而在“科技+共治”上,目前,北京已建成集运行监测、服务考核、数据分析、信息共享为一体的市级监管服务平台。截至目前,平台已接入全市100万共享单车动静态数据,为市区监管部门、各街乡镇以及行业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。
此外,北京还基于该平台开发了车辆调度小程序和车辆合规性扫码小程序,考察企业是否按照要求投放车辆和接入动静态数据,帮助企业及时响应街道和市民诉求,清理淤积车辆,促进行业的精细化治理。
破题停放难
除了政策与企业协调之下的宏观调度,在微观层面,每一辆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也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。
但此前,骑行人存在规范停放思想意识不强的问题,部分骑行人为了追求无限便利乱停乱放,引入“电子围栏”等技术手段也很难完全满足停放需求。
而今,北京正在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停放解题。一方面,合理设置停放区、禁停区。赵寒露介绍,北京市指导各区在全市范围内施划了超过2.6万余个自行车停放区,利用卫星定位、蓝牙道钉等技术在重点地区推动共享单车“入栏管理”,交通、交管部门与相关区共同确定了16处禁停区,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公示并实施目录管理。
目前,所有停放区、禁停区、入栏管理区已完成坐标采集并接入市级监管平台,推送至企业客户端进行展示,引导骑行人停车入位。
另一方面,北京市不断督促企业加强用户管理。依据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第二十条,企业应建立承租人信用管理制度,将承租人违法信息纳入信用管理,并采取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。
目前,各企业通过积分奖惩、骑行驾照等模式建立了用户信用管理机制,但是由于共享单车用户黏度较低,单一企业的奖惩措施很难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习惯。
而今年,行业协会、企业通过行业自律的形式,共同签署《北京区域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规范用户停放行为联合限制性公约》,引导规范用车人的停放行为。自今年2月实施以来,共计551人被纳入“北京区域违规停放联合限制骑行名单”,并被三家企业同步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。
“为督促企业落实用户信用管理主体责任,我们已将企业用户信用管理落实情况纳入服务质量考核中,打造更为公平的市场运营环境。”赵寒露指出,目前共享单车的停放秩序得到了明显的优化。
企业、用户两端受益
规范共享单车行业的红利已逐渐释放,运营企业和用户均得到了“实惠”。
在企业维度,其竞争方向更趋健康有序,各大企业由抢地盘、抢份额转为比拼谁的车更轻便、更干净、更舒适和更安全。车辆运营规模更加科学、分布更加合理。数据显示,共享单车车辆周转率由2019年的日均0.9次提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日均2.92次,2021年首次实施淡旺季动态调整,淡季车辆使用效率提高了80%,总量动态精细化调控初见效果。
在用户层面,共享单车的骑行量逐年增长。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并选择“共享骑行”这一绿色、健康的出行方式。截至2022年9月底,今年累计骑行量已达7.62亿人次,日均骑行量278.95万人次,同比去年增长了12.64%。在刚刚结束的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执法检查中,市民针对共享单车的满意度达到八成以上。
“经过近几年的工作,行业发展不断规范、车辆使用效率不断提高,城市空间得到有效净化,市民获得感也不断提升。”赵寒露表示,“总体来说,这几年共享单车的发展,有效加速了自行车回归城市的进程,整个行业也进入了较为稳定的阶段,发展态势持续向好。”
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冉黎黎/文 陈婷婷/摄